【天才儿童】——共处依赖者
这里所指的【天才儿童】(gifted children),也被称为【共处依赖者】 (codependent),是生于1923年的波兰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为了治疗某些成年人内心困扰所提出的一个说法。
这些成年人看起来似乎很了不起,但他们的内心经常感到空虚,没有活力,内心深处常感觉到自己不值得被人爱,所以他们一直试图进行弥补,总希望照料别人,或者追求强迫性的完美主义,让自己负重不堪。他们意识与真实的自我相脱节,容易造成个性的失调,也容易在潜意识中把这个心理动力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社会性大脑”(social brain) 而言,幼年的亲子关系很重要,人们意识中虽少有儿时的记忆,但这种习得的经验却体现在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中,比如自我内心的形象、和自我保护得以求生存的行为。
米勒所提到的【天才儿童】,在小时候“父母的情感需要”大多很冲突,抚育能力也欠缺。所以他们对父母的信号非常敏感, 并且能够按照父母的讯息来塑造自己;他们成年后的很多行为和内心活动,都能解释为是当年对父母那些需求的迎合,具有下面这些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需要:
要表现的完美
被喜爱
避免发生冲突
没有负面的情绪
防止别人出现负面的情绪
自己的要求很少,也没有强硬的观点
内心也就常年伴随着一个声音,“如果不这样的话,将危机到自己的生存!”
父母在无意识中会塑造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现实,孩子与父母亲近的本能使他们无条件的依恋父母。比如当孩子看着母亲的眼睛,从那里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而只看到了母亲的需要,孩子就会按照这些需要来塑造自己。
【天才儿童】不会叛逆,内心非常压抑,这正是关键的问题。
他们由于无法构建自己的生活,就需要从外在去寻找一些人事物,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内心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需要别人来激发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在童年面对“父母强大的情感需要”时放弃了自我,这种无助感植根于他们早年的潜意识记忆中,所以他们觉得这种状态就是自己原本的样子。
他们成年以后,常常严厉而消极的谈起自己,从而透露了过往中痛苦的体验。这些情绪和行为方面内隐的记忆,体现在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评价当中,促使他们不断压抑自己真实情感,也妨碍他们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内在的资源也得到限制。
他们为人父母以后,因为早年温暖和安全的体验的缺失,潜意识中可能会向自己的孩子索要自己当年缺少的关心爱护,如此这般,代代传承。
人是可以持续成长、改变,并开拓对生活崭新的信念的。
所以在后期干预中,可以探索成年人内心的那个【天才儿童】,相遇多年前那个早已被遗忘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