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6-2291591
new
center
行业资讯

当代心理学体系的重构

2023-11-29

心理学产生于人类对自己心理生活的关切和反思。但回顾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的一百多年历史,我们在陶醉于心理学所取得的诸多重要成果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人类对自己的心理生活的理解,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人类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未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不是减轻了,而是加深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所关涉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不是愈益明确了,而是更加复杂了。因此,如何顺应当代人类心理生活实践的需要,以更完善的心理学理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的心理生活,这是当代心理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是在深入思考心理学理论的根据──人性论的基础上,重构当代心理学体系的尝试。

一、反思心理学的人性论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心理学的观念、体系建基于它对人性的理解。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内部都有其深层的人性规定。


按时下学界对人类现有的学科体系的理解和划分,哲学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一部分自然科学,也是研究人性的学问。但他们研究人性的思维视角以及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心理学是不同的。就哲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来看:哲学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对人的规定性的前提性反思。哲学是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消解人的旧的、过时的规定性,同时,又不断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的新的规定性;心理学是以具象的方式研究人性的具体化形式--人格及其在人类心理生活中现实表现和展开的学问。心理学所思考和建基于其上的人性论和哲学所思考的人性论,是同一内涵的人性论。心理学以哲学所思考的人性论为理论前提和基础,同时在其心理学理论建构中具体地展开人的规定性、丰富人的规定性。


根据心理学把握人性的特有方式,我们可以对东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论基础作概要反思。


西方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取法于实证科学的心理学流派。他们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性。试图把心理学发展成自然科学一样精密的学科体系。为达到对人性的精确把握,他们把复杂多变的人类心理生活事实,还原为一种简单的生理或物理的事实,并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量化的结果作出研究结论。这种方法对把握人类心理生活的某些特性是非常有效的,也对人类心理生活的实践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但人类的心理生活不仅仅只有生理、物理的表现,它有许多人的高级心理内容,如:道德、友爱、公正、美感、终极关怀、禅悟等。这些心理现象,在研究的程序上,很难达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其结论,也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表述。有感于此,西方非主流心理学试图寻找“另一条客观化的道路”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后期精神分析学派对人类宗教情感的追问,人本主义对机体整体潜能自我实现的探讨,超个体心理学对人性的“灵性”层面的观照,都是力图超越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的局限,全面、完整地把握人性的一种尝试。但非主流心理学最大的困惑是,他们在主流心理学的方法之外找不到更适当、更可靠、可操作、可验证的研究方法。


这样,他们所提供的心理学设想,往往仅作为一种单纯的社会文化思潮被人们所接受。他们对人性的设定,也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批判主流心理学对人性的贬低为己任。但和他们对主流心理学的过分批判自相矛盾,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所建基的“机体整体观”仍是一个生物性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及其关系的设定,拘执于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法则,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人类需要关系的可变性和复杂性。超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灵性”层面的设定,也充满了推测和幻想的意味。灵性层面成了人类所有高级情感栖居的场所,显得分类标准极不明确。此外,超个体心理学对其所设定的四个层面的人性(生理的、情绪的、理性的和灵性的)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没有作出较为明确的解释。从总体上看,西方心理学(包括主流和非主流心理学)受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在一种“实有”(即按对象化思维所把握到的客观实在性)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研究人性。但人性并不单纯是一种实在物。印度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中国禅宗的空有互摄的心性论,都不是作为一种实有之性的“意识”“行为”“自我”“灵性”或其它用于表征某种“实在”的概念所能规范。由此可见,西方心理学未能对人性作出全面、合理的心理学解释。因此,也就不能全面、有效地指导人类心理生活的实践。那么,中国传统的心理学思想,是否就能对人的本性作出全面、合理的心理学解释呢?


中国传统思想中并没有自觉、独立的心理学体系,更没有产生出西方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但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对人类心理生活的系统、深入的思考。中国心理学思想在有关人性的理解上,有其特定的概念、特定的方式以及特殊的关注重点。中国传统的心理学思想,主要隐含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和独特价值,就是由其哲学思想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古代哲学既不同于西方哲学,也不同于西方心理学,但与它们都有契合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乃不离事而言理,即是就具体的生活事实的历程以显“理”之全体性。因此,人的本性问题在中国哲学中就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群体和逻辑思辨所构造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知行合一的内在原则驱动下对人性的具体践行和体认,或者说是在人伦日用中对人性的具体证显。而人的超越性的理想人格,也在人的现实精神活动和生活践履中内在地实现。正是中国哲学的这种特点,使它不同于一般的作为理智的思想体系的哲学,而兼具教化、哲理和具体的践行原则、方式等诸多功能。因而它可以在人的具体的心理生活的实践中彰显人的本性,也确实解释并解决了人的诸多现实的心理问题。这是中国哲学和心理学的契合点。然其与时下学界所普遍理解的心理学又有不同之处。他面对人的心理事实,不是采取认知的方式去把握,并从现成的事实中抽取结论,形成某种知识性的原理,而是在现实的心理活动中体认超越现实束缚的本性,臻于本真的心灵状态。因而面对同样的心理事实,它有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解释方式;面对同样的心理学问题,它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这正是其比照西方心理学有优长之处,又有所局限的原因)。


因此,蕴含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其主流是以教化为目的的心理学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儒家讲“尽心、知性、知天”以成圣;道家讲“顺任自然”以成“至人”“真人”;佛家讲“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这都是在表达对某种特定人格的认同和践履。同时,心性之学也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心理文化关于人的心理生活的超越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都是关于人类心理生活的超越式体悟。和中国传统的心理学思想所追求的特定人格理想及其所展示的心理生活境界相关,中国人更侧重用体验、直觉、领悟的思维方式来观照和体察人类的一切层面的心理生活现象。虽然中国传统的心理学思想也关注了许多西方实证心理学所同样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身心关系”“心物关系”等,但对这类问题的关注一直不是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主导倾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主要是用思辨的而非实证的方法进行的。因而其理论的说服力也远较西方的实证心理学为逊。


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体悟式追求,使它没有一套精密的方法来把握人类心理生活中的每一经验的、个别的、实存的心理事实,也难以对人性作出一种全面、合理的心理学解释。由上述可见,中西两种心理学传统,受各自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人的本性所作的心理学解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显示了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世界逐步趋于一体化的今天,东西方心理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因此,没有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是用一种单一的心理文化向度来思考人类的心理生活,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学思想文本仅用某一种传统的、单一的思考方式就可以作出完满的、有价值的、合理的解释。当代心理学研究必须超越文化思维方式的对立、价值理想的冲突,对所研究的人类的心理生活事实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这样才能既深入特定的心理文化样态之中,又能超出具体的文化偏见,对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所应有的合理解释。我国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仍处在传抄和套用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洋化”状态。其结果,既因袭了西方心理学传统的固有缺憾,也忽视了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精华,更缺少对人类心理文化的真正全面、深刻的反思、理解、批判、转化、升华和创新。当代人类心理生活的发展趋势对心理学研究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东西方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局限表明,我们需要在对人性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构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心理学体系。


二、人性的当代理解及心理学体系的重构


关于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作出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自身。人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统一的结果就是达到自由,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虽然马克思受西方传统的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其自由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直觉方式体悟到的自由不同,但马克思还是从基本原则上全面、准确地把握了人的规定性。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出于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误解,把马克思所讲的人性单纯地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性,极端者甚至解释为一种阶级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局限造成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性的基本原则,兼顾人性的全面性、发展性和有机整体性,我们可以把当代人性具体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的合理整合。这里需要说明,我们把人性分为不同的层面,是依据人性在其不同层面的生活意义上所显示的不同的自由程度而设定的。


人性在其实践的动态展开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自然本性,是说人是从自然界中发展进化而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界的本然之性。


第二,社会本性,是指人必须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以便展开有效的实践活动,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因此,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审美本性(或理想本性)。人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生理的驱力和本能,也不仅仅处于社会生活的利益关系之中。人有超越现实功利束缚,创造理想情境的能力。人不仅存在着,还要追求发展;人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且还在理想中存在;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人总是把现实升华为一种理想情境,同时又总是不断地把理想变为现实。这种贯通于人性之中的理想和现实的不断相互超越的性质,就是人的审美本性。


第四,终极本性。是指人的一切活动必须有一个终极的根据。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终极根据的存在,都不过是人类追寻自由的表征。即人类自己确证自己、成就自己、否定自己、解脱自己的表征。因此,终极本性又可以称为人的自由本性。


人性的自然层面受自然规律支配,因而其自由性最少。在社会层面,虽然人已经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自觉地利用自然规律,过有意义的生活。但人仍处于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之中。在理想性层面,人虽然在诗意的想象中超脱了现实功利。但人仍处在情感的左右之下。人性的终极层面,既超脱功利,也超脱情感。因而它表达了一种绝对自由、彻底自由的境界。以上我们对人性的四个层面的规定不是绝对的。分人性为四个层面仅是为了明晰把握人性而采取的一种方便说法。我们对人性的每个层面的内涵的规定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我们所谓终极层面本来是彻底自由的意思。但不同的思想家往往赋予自由以不同的社会内涵。如儒家以“仁”为终极,强调要把人的社会本性作为解释一切的终极原因。道家以自然为终极,强调要用人的自然而然的本性,来规范和评价一切。基督教以上帝为终极,实则是人的理性精神的终极化。这说明人的本性的四个层面是可以互相规定和转化的。人性的四个层面并非某一层面包含或大于其他层面,也没有意义轻重之别。他们是互相涵摄的、同时共在的(只是随着人的生活情境的不同,在一定时间内某些层面总是有显有隐)。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不同层面的人类本性,具有不同层面的心理生活表现。在自然层面,人的心理生活表现为纯粹的心理形式(即不考虑人的心理活动的人生内涵),如意识、潜意识、超意识等。在社会层面,人的心理生活表现为心理情理。这里的“情”,就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这里的“理”即指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的原则。人类据人情而设规范、依规范而表人情,“情”和“理”是同一社会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层面(或理想性层面),人的心理生活表现为一种心理情景。这里“情”,即指人的理想化的主观情感,“景”即指事物的形象。人以主观情感观照和把握事物的形象,形成意象,意象的联结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人在理想化的情感体验中超越现实规范的束缚。相对于人的终极本性,人类的心理生活表现为一种自由的境界。“境界”一词,在中国古代有多重涵义[5](P67)。我们这里指人类心理生活所达到的最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自由境界,即人类心理生活的彻底解脱状态。


不同人性层面的心理生活,在其实践的动态展开中,形成不同层面的心理生活样式。心理生活样式是指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导向,以一定的人格特征为核心的人类心理活动的方式。人类的不同层面的心理生活样式,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价值观、人格表现、人格的现实化途径、人格的评价方法。在心理生活的纯粹心理形式层面,人的心理生活以认识对象为目标;以如何是真实、何以致真实形成价值取向;以人的心理的生物原则上的发育和成熟程度为人格表现;以作为生物机体对外界的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反应为人格的实现途径;以实证的观察、统计和测量为人格的鉴定方法。在情理层面,人的心理生活以如何是情理、何以尽情理形成价值取向;以人的心理的社会化程度为人格表现;以社会心理交换为人格的实践方式;以交往以及由此达到的理解为人格评价方法。


在情景层面,人的心理生活以如何构造情景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以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情景状态的完美化程度为人格表现;以移情的方式进行心理生活的实践;以感受或体验的方式进行人格的评价。在境界层面,人的心理生活以如何达到自由、如何达到解脱(即:靠自力还是他力,是内在超越还是外在超越等)形成价值取向;以人的心理生活的自由化程度为人格表现;以体悟的方式进行心理生活的实践;以直觉印证作为人格的评价方法。不同层面的心理生活表现,作为具体化、丰富化的人性,他们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和关联和其所依据的不同层面的基本人性的关系是一致的。


以上是本文对人性及其心理生活表现的理解方式。我们认为,当代心理学的体系的建构必须依据这种对人性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也应该和这种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保持一致。尤其应该和不同层面的人类心理生活的评价方式保持一致,即采取相应的实证、交往(理解)、体验和直觉体悟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应仅仅使用(并非万能的)实证方法,更不应该庸俗地、笼统地把所谓“定量方法加上定性方法”作为解决一切心理学问题的法宝。人性是复杂的,对人性的研究方式不应该简单化。能否以完善的心理学体系全面深刻地理解人性、把握人性,这是关系心理学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当代心理学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难题。本文仅是抛砖引玉的尝试。

6